核心业务系统改造,科技准备工作浅议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客户需求环境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因而金融产品的创新需求层出不穷;与此同时,互联网公司涉足金融业务愈发深入,互联网金融势不可挡,银行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加之,外资银行不断涌入中国市场,市场竞争短兵相接;以及应对银行上市浪潮的冲击,增强风险控制能力的要求等诸多变化的直接影响,给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带来了新而难的要求。银行自身内部随着经营管理的不断变革及运行多年的核心业务系统的高成本维护也已经到了适应业务发展的瓶颈。在这样“内忧外患”的背景下,近年来各大商业银行、中小城市商业银行都在开展“新一代”核心系统的建设或改造工作。
核心系统改造是银行进行的最复杂的IT项目,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即便是体量小的城市商业银行因其战略规划与自身条件限制做一个轻量级的核心系统改造项目,由于其自身人力资源的限制、经济成本的控制、管理经验不足、科技实力薄弱,其困难程度并没有降低,甚至可能会有上涨。因为核心系统改造项目是通过核心系统的更新,带动周边各业务系统的升级和优化,是个巨大的项目群工程。其主要风险和困难:
1:协调各部门及内外部资源众多,需要具有强有力的领导小组指挥和推动。越是规模小的银行,人力资源越是紧缺,协调工作越是困难。因此,如果银行对于核心系统的建设没有定位一把手工程,不由行长或者 CIO 亲自挂帅总指挥,项目进度十分难推动。
2:涉及的全行各个业务,同时各个系统也都需要更新对接新的核心系统。因此从产品选型招标、IT 架构规划规划、方案设计、需求评审、 组织开发、 测试评估、 试运行、 正式上线、 上线运维等等, 各个环节, 环环相扣,都有很大工作量,消耗人力、物力等资源,很容易延期上线。银行核心系统建设周期往往少则 1 年,多则两三年。
3:科技部门综合战斗力薄弱。对于业内大部分城商行来说,共有的科技能力困境是,IT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岗位缺失、职责不明,科技组织架构急需专业化转型;项目过程管理缺少专业信息化工具的支持,有的行甚至停留在人工操作、文档记录的阶段,管理成本效率低风险大;需求管理不规范、不科学,导致开发版本混乱;没有统一指挥的机制,协作任务安排不足,生产事件处理流程及责任不明确;没有寻求出外包人力的科学管理及协作模式。
因此,对于规模小的城商行开展核心系统改造工作,更要借鉴同业成功案例,对于该项目群工程挑大梁的科技部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更是重中之重:
1:快速加强IT治理、打造良好的科技管理环境。信息科技治理是做好银行科技风险管理的制高点,是任重道远的工作。在迎接核心系统改造大项目前,加强IT治理是当务之急,一是优化当前组织结构、建立科学工作流程,是有序开展复杂项目的保障;二是,举全行之力开展的核心系统工程是建立高效、科学地科技管理体系的最好时机。在此阶段准备工作中,借助专业的自动化工具,控制成本提高效率,是重要的管理手段。选用构建在科技各个管理领域(需求管理、开发管理、测试管理、投产发布管理等)之上的,实现各管理域的流程衔接、信息共享和交付物传递的专业项目管理平台,不仅是核心系统改造项目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手段,也是在新核心系统上线后,用于日常科技管理的重要手段。大项目群实施工作期间,使用项目管理工具,正是科技部门日后开展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摸索适用本行管理体系的科技管理平台的最佳时期。同时,如何将优化的科技工作流程、管理体系落到项目管理平台中,发挥管理机制的作用也是重要工作。
2:人力储备与培养。每一个大型项目的上线都将带出一批经验丰富的骨干人员,通过大项目培养人才是银行高层领导的项目目标之一。但是如果前期没有一定的人员储备,同时科技综合能力不快速加强会导致在核心改造大项目中完依赖乙方、受制于乙方。因此,引进优秀的需求专家、系统架构师、项目经理,同时借助专业第三方公司的咨询、培训服务来提升现有团队能力,则尤为重要。
3:借鉴同业最佳经验,扬长避短。近些年,不只五大行、股份制银行、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商业银行,连一些规模较小的城商行,其核心改造工作都开展的如火如荼。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案例都值得借鉴。科技部门对开展核心改造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及微观上的细节工作考量都将影响着核心改造项目的成本控制及项目带来的间接利益。例如:对需求资产的积累和有效管理的考虑。新核心系统改造涉及的业务面最广,是建立全面需求资产的重大契机,新核心系统投产后业务需求作为全量资产的管理应用对新核心业务培训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于日后系统维护需求关联影响分析也有着重大作用;此外与新核心相关的需求作为资产良好地管理、应用起来将为需求团队人员更替、知识传承打好基础。
科技部门肩负着银行新核心业务系统建设成功上线的重任。前期准备工作充足与否直接影响着项目的风险和进度。因而,要去同业银行多考察学习,与各服务厂商多交流探讨。从而才能在为最复杂的IT项目中做好信息中心、调度中心、决策中心,为成功结项做好保障工作。